《智能社會:進退兩難》(The Social Dilemma, 2020)真是道盡今日我們的無奈與無力,我們已經完全離不開網路,深深著迷與沉溺於 Google, FB, IG, 和 Youtube,即使明知這些軟體世界都是無底深淵。只是,這些網路資本巨頭為何危險,為何我們又應該謹慎使用呢?
《智能社會》是近日在Netflix的紀錄片,由Google和FB等科技企業公司離職的專業人士,說明為何「免費最貴」,解釋當代的「個資收集」與你想像都可能都不一樣,以及演示「使用者被操縱」的來龍去脈。
20世紀之前,能夠交易的「商品」大多是實體可見的物體;20世紀後我們已經習慣,無形服務也能當成交易的商品。但是在21世紀,交易的商品已深入思想與意識,也就是人類腦中的一切。
所謂販售個資,並非他人想獲得我們的電話號碼,以便打電話來詢問貸款;或需要我們的地址,方便丟個廣告宣傳單到我們的信箱。個資被賣或被盜,有更嚴重的後果,遠勝於失去我們的電話、地址、或身分號碼。
個資所代表的意義,就是一個人的性格人品、思想意志、選擇方向等等。一切所有我們大腦內部的活動,都是科技巨頭想獲得的資訊。獲得這些訊息之後,通過一連串數據化的計算與換算,便能達到符合企業的需求,進入商業的運用。
在免費的世界,沒有客觀與隨機,所有呈現在我們面前的資訊,都是主觀的設計與操控。臉書、IG、Google 等等免費軟體,從未把使用者當成客戶,他們的客戶是企業;這些免費軟體的服務對象,是出錢買廣告的金主,從來都不是信仰自由的網路小白鼠。
再不訂定法律管理網路、限制軟體,21世紀的兒童們將會從很小的年紀、自大腦的深處,徹底地被資本主義惡意掠奪,成為軟體公司的俎上肉。
明知犬吠火車,這些曾經待在軟體公司的覺醒者還是帶著希望,製作《智能社會》以喚醒眾人:期待終有一日,人類能蚍蜉撼樹,讓勢不可擋的網路資本霸權,受到法律的束縛與眾人的制約——如此,才能福利人類,維持和平。
完整文章請見以下:
https://futurecity.cw.com.tw/article/1683
順便附贈《智能社會》提示我們關於「社群媒體的10點殘酷事實」:
1. 影響凡人生活的巨大體系必定有害。
2. 在社交媒體的世界,文化的意義變成操弄;我們把欺瞞滲入所有行為的核心。
3. 如果你沒花錢買商品,你就是商品。
4. 我們都是商品,我們的注意力就是販售給廣告商的商品。
5. 社交媒體不是等著你來用的工具;媒體都有目的,而且都有自成一格的機制以達成那個目的。
6. 科技只要夠先進,就會跟魔術一模一樣。
7. 社交媒體愈挖愈深,要深入孩子們的腦幹,要佔據孩子的自我價值與認知。
8. 社交媒體就是毒品。
9. 全世界只有兩種產業會把客戶稱為使用者,一個是毒品,一個是軟體。
10. 這是新形態的市場,這個市場以前並不存在,這個市場只以人類期貨當成交易內容。